第四章 - 說謊:父母常在不知不覺中予以鼓勵
小朋友剛學講話的那段期間,有時會模仿大人們的一些話,有時聽起來有趣,有時又帶有開玩笑的成份在,小朋友本身並不會去分辨話的真實性及其影響性;他只知道講了這句話會引起大家的注意或引起大家一陣歡笑。而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句不雅或不得體的一句話,當然有些時候它是一種謊話,而我們的反應卻是在增強他,不但沒有適時導正回來,反而還放任他繼續,直到今天生活週遭還是有很多這種例子一直重演著。
1.不少長期追蹤的研究都指出,常說謊的六歲孩子再大一點是可以不再說謊的。但是,假如說謊變成處理人際關係難題的成功策略,他們就會繼續說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便是如此。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他們養成習慣了。
小朋友說謊的目的是什麼呢?人際關係或許是其一,逃避過錯也有可能,化解尷尬也曾經遇過,其他的就等改天有想到再來記好了;只是我不知道為什麼解決人際關係要用說謊來做,比較常遇到的是小朋友們自誇的問題,特別是當話題談到一些炫耀自己有什麼東西或自己的能力時,如:憋氣可以憋多久等;逃避過錯及化解尷尬通常是在小朋友們犯了某些小錯誤後才會出現,說謊的目的很間單,就只是不想受罰或嘲笑而已。這些種種問題造成的說謊確實隨著小朋友們長大而減少,但是也有些小朋友越長大反而說謊的技巧越高明了。
2.增加處罰的威脅,只會讓孩子超級警覺自己個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這樣反而讓孩子沒有辦法去想:他說謊對別人有何影響。許多研究都發現,生活在頻懲頻罰環境中的孩子並不會較少說謊。他們只會在更小的年紀就學會把謊言說得更好。
一聽之下,不免讓人鎮驚了一下,可是從生活周遭的一些小朋友身上還真可以應證這件事情,對於一些有說謊習慣的小朋友,我們以增加處罰的方式來阻止小朋友們說謊,成效相當的不彰,反道小朋友們還會頻頻要求舉證,死不認錯,可是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不可以預設立場,認為說謊的小朋友又在說謊了,當然也不可能整天熱衷於舉證的工作,既然這樣的話,何不換個方式來做呢?我曾經找過一個小朋友來問他的回家功課為什麼沒帶,第一次得到的答案是「有寫沒帶」;我口氣有點不悅地再問一次,他還是回答「忘記帶」;第三次也是我最多會問得了,不過我告訴他我可能會帶他回去拿,這時他才輕輕改口說沒寫「沒寫,所以沒帶」。事後我沒有處罰這位小朋友,由於該生有時常說謊的習慣,為了讓他了解誠實的可貴,以及我對這重視的層度,所以我以約定的方式,希望看到他改善的一面,還好隔天他就把該做完的功課都補完了。
3.只是拿掉處罰的威脅,卻不足以引導孩子說實話。只是單這一點也不能減少說謊。孩子依然很謹慎,不太相信不罰的保證。他想「爸媽最希望的還是我沒做那件事,所以我就說我沒做,這樣最有可能讓爸媽高興。
如果我們太容易輕信小朋友,沒有去追究事情的詳細原因,那便有可能助長小朋友說謊的惡習;所以除了可以試試拿掉處罰的威脅外,私底下試著引導他們說出實話來,萬一他依然十分警戎的話,那就不要繼續問了,以免他說更多的謊言;但是我們也應該告知他,讓他知道其實「聽到實話」才是我們最想要的,有時說實話除了可以不用受到處罰外,還可以讓人快樂。
4.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對孩子說:「假如你偷看了,我不會生氣,還有,要是你說實話,我會很高興。」
這一點做法我用過,效果不錯,但是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比較不會去傷害到學生,萬一我們真的錯怪他了,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我相信如果可以選擇當好人或壞人的話,沒人會想當壞人;如果可以選擇誠實或說謊的話,沒有人會想要說謊話;所以每個人的心目中其實都是向善的.
2010-11-29
abao
cm1997@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