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教養大震撼 - NurtureSHock - 3

第三章 - 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


  這個單元讓我想看下去的原因是,我想對小朋友們為什麼時常出現一些小團體行為的感到好奇;想知道為什麼小團體會形成,形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也順道透過書裡提到的一些內容發表一下自己的心得感想。





1.兒童在發展上本來就容易有我類偏好。兒童會自己區分誰是我類。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把一切分門別類,不管是人還是物,吃得還是玩得。然而,兒童還必須成長好多年,其認知能力才足以容許他們以一種以上的屬性來為任何東西做區別。在那之前,兒童只能仰賴視覺上最清楚的單一屬性。

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近從我女兒(約11個月大)身上開始發現他穿鞋子會有喜好不同的反應,如果為她穿上的鞋子是他喜歡的該雙,那她的心情會很好;反之,她會很不配合的一直想擺脫。不過倒是還沒見過她有些像是喜新厭舊之類的情節出現。也或許可能是爸爸跟媽媽對舊的東西都很珍惜有關吧!

2.大人也許以為,自己正在替孩子營造不分族群的環境,但膚色、髮色、胖瘦的異同就像男女之別一樣,是看得見的,不需要貼標籤就很突出。就算老師跟家長都不提族群,孩子也會用膚色來分類,就跟用T恤的顏色一樣。

實我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做,另外佐以言語及行為上的配合,希望試著讓小朋友們除去一些族群歧視的成長。我曾經體驗過一種經驗,那就是班上各個族群的成員數目都不多時,不會出現歧視的問題。

3.假如父母不保持緘默,而是把族群融合的好處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校園中種族禁隔離的成效會如此不彰嗎?

多時候我們明知道小朋友知道而且會對某些特定的小朋友有歧視的現象,但有時我們會選擇保持緘默的方式來面對,希望藉此來淡化這樣的行為,不希望這種行為被強化,但往往效果非常之差;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其實還不少,或許一時小朋友們難以體會文中所謂的族群融合好處,但是我認為不管理教者的立場或學習者的立場,經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及學習,情況一定會有好轉的一天。

4.小孩子自己所做的結論可能會叫爸媽覺得令人髮指。就算有反例給小孩,小孩可能還是會固執相同的理論。小孩並不是被動的知識吸收者,而是主動的概念建構者。

去我們曾經也被當成是所謂被動的知識吸收者,這讓我想起了學習的同化調適;這些是每個學習者學習歷程都會經過的,而且每個人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所以同化與調適的過程也應該都不一樣,所以怎麼可以把小孩都當成是被動的智識吸收者呢?他應該會有自己的學習同化與調適,然我們應該給予的應該是一種學習的方向,或是一種類似指引,讓他們自己來建構自己的知識。

5.研究發現,另一重要的談法是「以身為黑人為榮」。很小開始,黑人小孩便被教導,要面對美國黑人的歷史感到光榮。哈莉絲布莉特發現,這對小孩的自信是一大幫助。有個研究指出,聽過「以身為黑人為榮」訊息的黑人兒童會更用功讀書,也會把成就歸因於努力及才能。

然這段話是針對美國黑人來做的實驗,不過能從小教導孩子的自信心對生活及學習上都有一定的幫助,過去曾經也對自己相當沒信心,認為事情沒有一件能做好的,從小被過度的保護,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在同儕相處與學習很沒有信心,後來才慢慢發現原來透過自信心的建立不只讓生活更快樂,學習也變得更有成就感了。每多過一天,快樂就多一點。

2010-11-25
aba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