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讀學習法 - 比「閱」讀更有效率的記憶法
清水康一郎mm
接觸這本書原先只不過是想看看所謂的「比閱讀更有效率的記憶法」,以前曾經聽過一句話「很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卻無法開口面對外國人講話。」,當然除了自信及心理的問題外,或多或少跟能力有關係,不是已經學了十幾年了嗎?老實說我就是這樣子的人,但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語言的學習有別於一般的學科知識,所以這次我想改變一下以往的學習方式,試試這管不管用。
加油!
我讀「耳讀學習法」的感悟建中校長蔡炳坤mm
作者清水康一郎的四階段學習「訊息」-「知識」-「智慧」-「應用」(出自書中p.3)
建中校長蔡炳坤的閱讀主張「訊息」-「知識」-「智慧」-「品格」(出自書中p.3)
你進修的最終目的是?「成就自己」、「未來理想中的自己」(出自書中p.8)
透過「耳讀」你可以從那些成功人士的經驗中學會他們的價值觀、想法、知識、技巧等,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將它們內化的自己的經驗裡頭。(出自書中p.9)
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術,這是第一種學習。(出自書中p.22)
一旦了解第二種學習方法,你的未來將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你不只能因而獲得新知、技術,還有戲劇性的改變將在前方法著你(出自書中p.22)
看一個人寫的書雖然可以獲得不少的知識,可是你不會想多看幾遍;但是聽一個人的演講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種「行動力」來推著你去實踐行動。
還記得你自己當初為自己設下的遠程目標嗎?你是否離它愈來愈遠了,是當初的考慮欠周到嗎?還是 ...。
看一個成功人士的著作以及聽他的談話CD,後者給人的感覺會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實現的。
把握所有可供利用的時間聽些名人們的演說或談話,有時聽幾遍會比看幾本書來得重要;因為讀那麼多書未必能全把它們消化吸收。
各位可以自問:「過去所讀過的書籍,是不是有幾本『印象中』還不錯,但卻怎麼也想不起當中重要的內容?」(出自書中p.22)
對於以前讀過的一些好書,書中的名言佳句,我們可能一句都想不起來;可是我們卻可以記得誰在那一場演講中講的哪些話。
就如同「Google 時代一定要學會的整理術」這本書的作者 - 梅瑞爾(Merrill)所說的,有時傳統紙筆也會有派上用場的時候,在聽的過程中如果有不錯的內容或想法,可以順道用紙筆記下來。
「耳聞」和「傾聽」的差別只是在於注意力的有或無而已,就如同「雞尾酒效應」一般。
四階段診斷學習程度流程:「訊息」、「知識」、「智慧」、「應用」(出自書中p.50)
生活中充斥許多的訊息,透過「閱讀」得以將訊息轉化為知識,知識經過「反省或思考」可以變成智慧,最後透過實踐及行動會產出「成就」。不知道這樣子詮釋好不好,不過也不管那麼多,試過做過就知道。
「公司的目標不是上市,就是出售。」這是一句相當明確的指引,當你如果面對決擇無法下決定時,可以應用這種方式來幫助你下判斷。
「耳讀」學習法:
1.「耳聞」 - 姑且聽之。
2.「傾聽」 - 專心地聽。
3.「發問」 - 訊問。(出自書中p.69)
一般學習刺激左腦,「耳讀」刺激右腦。(出自書中p.74)
別去「想」你做得到,而是要「知道」你做得到。(出自書中p.92)
發問學習法並不見得要真的問,也不見得要找人問;有時往往自己找到的答案會令自己較滿意。作者提到我們可以懷抱著疑問,接著透過「耳讀」從名人們的CD中來找到答案,因為內心有疑問,所以聆聽的時候會更專心,從演講者談話的經驗或價值觀也許就能找到答案,或者幫助你下決定。
「耳讀」態度時常保持謙遜能幫助你獲得更多,要能多方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及理論。姑且不論是真是假,等到收到足夠的知識後,自然而然你就能判斷了。
「從台北到美國,要花多少時間?」答案有很多個,相信再怎麼聰明的你,也絕對不可能馬上回答出所有的答案。
愛因斯坦說過:「用導致問題的層次進行思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出自書中p.110)
把「問題」轉換成「工作」,把「不能」換成「該怎麼做」;理由是講出「問題」及「不能」、「不行」這些字眼時,往往緊接著便是等著別人來幫忙,自己只能靜待救援了。所以作者提出在他們公司裡是不能講「問題」及「不能」(出自書中p.111)這些字眼的。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